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张日平:四代人踏上薪火相传拥军路-九游游戏下载

时间:2024-12-31    来源: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在崇阳县桂花泉镇东源村十三组,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,他家收入并不高,所有经济来源是家中的20亩薄田。他生活十分勤俭,却积极出资参与当地的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,更是从父亲手中接过拥军“接力棒”,一走就是26载春秋。期间,有农事收成不理想,甚至患重疾欠款的时候,他依然坚持拥军,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孙,四代人接力用爱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拥军情……他就是省“拥军优属”先进个人张日平。

耳濡目染,父亲手中接过拥军“接力棒”

张日平走上拥军路,还得从他的父亲张道全说起。

张道全出生于1922年,因贫穷、无钱治病,八岁那年父母在一个月内双双病故。他从小遭受各种欺压,衣不遮体、食不果腹,后经湖南一路辗转流浪至湖北崇阳,并落户桂花泉镇。

彼时的中国,正经历日军炮火的侵袭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与日本侵略者全面抗争。在崇阳桂花泉一带,彭德怀、罗荣桓、钟期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战斗生活的足迹。

“父亲听着红军的战斗故事长大,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后,共产党和解放军给贫苦农民分了田地,我们一家这才过上了好日子。”张日平回忆,后来父亲多次到民政部门了解,得知在革命战争中崇阳牺牲了不少战士。如抗美援朝期间,崇阳有1196人参加志愿军,67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;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,崇阳有795人上阵参战,有12名战士光荣牺牲……张道全一想到自己如今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,那些失去亲人的烈士家属却处在怀念与悲痛中,就再也坐不住、吃不香了。从1966年开始,心怀感恩的张道全踏上了拥军路,此后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。

在张日平的记忆里,每逢新兵入伍,父亲都会带些土特产和纪念品去送行;每年“八一”建军节和春节,父亲则会挑着箩筐,装满鸡、鱼、肉、大米等农产品,走几十里山路,去慰问驻地官兵;他还无偿帮助军烈属家庭和困难群众,义务帮助当地驻军种菜、养猪,甚至出资和外出集资40余万元为当地修桥铺路等。

让张日平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春节,58岁的父亲将家里准备过年的60斤猪肉全部拿出来,分成12份,又在镇上购买了12份点心,写好12封慰问信,冒着风雪、翻山越岭逐一送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12户烈士家属手中。

张道全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,多次被省、市和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。1983年,他被民政部评为“全国拥军优属模范”,并在1984年8月光荣出席了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代表大会。在这种良好家风的熏陶下,爱国拥军的信念从小就在张日平的心里扎了根。

“小时候,每次父亲下山拥军,我都跟在后面。随着老父亲年事已高,就由我负责挑担,父亲跟在我身后。”回忆起父亲张道全,张日平的眼眶逐渐湿润。他告诉记者,1998年父亲的腿脚已不太能走得动了。从那时开始,每年就由他陪着父亲走访慰问人民子弟兵,看望军烈属。

张日平至今清晰地记得,2000年12月,父亲张道全弥留之际,躺在床上已不能言语,但就是不肯咽气。似有所悟的张日平伏在父亲的耳边,说会继续如期慰问军人,会继续修桥铺路。然而三天过去了,老人似乎还不满意。最后,张日平的妻子陈春保凑上前说:“爸,您放心,我会真心支持日平的,有一天我们像您这样老了,您的孙子也会接着干……”张道全这才欣慰地闭上了眼睛,了无牵挂地走了。从此,张日平便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父亲传给他的拥军“接力棒”。

始终不渝,坚守26年踏上拥军风雨路

12月26日,记者来到崇阳县桂花泉镇东源村。只见张日平家的平房依山而建,显得陈旧而简陋。鬓角添了几缕白发的张日平,穿着灰棕色的棉衣和一双磨出毛边的旧棉靴,正在屋前的夯场上劈柴。

进入堂屋,左侧门楣上的“拥军资料陈列室”金字牌匾格外引人注目。陈列室以红色五角星作顶灯,墙上挂满了走访慰问图片和锦旗;房间正中摆放着一个长方体的玻璃柜,分栏陈列着各种证书、奖牌、影集等,其中有张道全生前的少量影像,更记录着张日平的26载拥军路。

“这几张照片是2016年7月,我到县人武部、县消防大队及县武警中队慰问。这是2017年7月,我到咸宁军分区慰问……”指着墙上的一组组照片,张日平为记者逐一介绍。

生于1951年的张日平,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他和妻子陈春保一辈子都靠务农为生。夫妻两种了20亩薄田,每年靠卖稻米、红薯粉丝等所得的3万余元,就是两人的全部收入。

“我不抽烟、不喝酒,也不打牌,吃的都是自家种的,一年到头用不了几多钱!”虽然生活并不富裕,张日平夫妇却很乐观豁达。26年来,他每年都要拿出1万余元,用于购买肉、蛋、水果、食用油等物资,亲自到咸宁军分区、县人武部、县消防大队和县武警中队等单位慰问。

1990年,张日平因牵头在桂口长坪募捐修石拱桥,耽误了农事,家里仅养了一头猪。这头猪在“八一”期间,也被用作慰问。临到年关,无米下锅的夫妻俩向亲戚借了160元钱过年。妻子陈春保豁达地一笑:“年不过也不能少了慰问。如今生活好了,天天都是过年。”

在持续拥军的同时,张日平还通过自己捐资或外出募资的方式,帮助当地群众修桥铺路。从1995年至今,张日平累计筹集资金达200余万元,修建村级水泥公路20余公里、便民桥8座、凉亭2个,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。

2014年7月,张日平被诊断为直肠癌,需要做手术。为了不耽误每年例行的“八一”慰问,在手术前夕,张日平在孙女的陪同下,拄着拐杖提前开展慰问,这才安心地前往县人民医院开刀住院。

先后两场手术,扣除医保部分,依然花费了5万多元;可到了年底春节,张日平依然坚持慰问人民子弟兵,帮助看望军烈属。

薪火相传,培养儿孙成为拥军接班人

“军爱民来民拥军,军民团结一条心。翻身不忘共产党,吾家世代永拥军。”这是张日平老人自编的一首打油诗。二十多年来,他始终牢记父亲“将拥军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”的嘱托。只有初中学历的他,最大的爱好是编“顺口溜”,内容多是拥军爱国题材。

2016年,次子张仁义将9岁的女儿张曦熙送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。张日平不仅教孙女念自己写的拥军诗,还年年带着她一起开展拥军慰问。曾经的小丫头,如今已步入大学校园,她早早就和爷爷进行了约定,今年过年爷孙俩要一起去慰问。

“大儿子张奇义是拥军接力的不二人选。”张日平说,直肠癌手术后,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,特别是腿脚,时常会犯疼痛。为了找好拥军“接班人”,张日平与大儿子张奇义早早做了沟通,询问他的意见。

在武汉务工的张奇义工作繁忙,却很支持父亲。他说:“我是看着爷爷和父亲拥军长大的,爷爷已经去世了,现在父亲的年纪也大了,我义不容辞要将拥军接力棒接过来!”

2021年“八一”前夕,张奇义带上读小学的儿子,陪同父亲一起到驻地部队慰问。如今,有长子做“第三代接班人”、孙女做“第四代接班人”,张日平甚为欣慰。

除了动员儿子、孙子参与拥军活动外,张日平还十分注重青年学生爱军拥军精神培育。仅2024年,他就深入中小学开展了两次红色教育,儿童节期间前往崇阳县路口镇白杨小学,为150余名师生讲了一堂强军爱军课,嘱托祖国未来花朵“让鲜艳的红领巾绽放出强军惠民、民族振兴的绚烂之光”,并为困难的留守儿童捐赠1000元钱;建军节期间,受邀前往崇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为3000余名师生作让“功勋之光”照耀“青春航向”报告,分享如何做好新时代拥军优属扛旗手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,崇阳县青少年学生爱国拥军热情高涨,拥军氛围十分浓厚。

在2024年崇阳县欢送新兵入伍仪式上,张日平作为特邀代表发言,现场也作了首诗:“穿上军装背上枪,保家卫国当栋梁;勤学苦练莫分心,家有困难我来帮。”每年征兵期间,他总会自告奋勇进村入户动员适龄青年参军,新兵起运他都前去欢送,自掏腰包为每名战士送上印有“保家卫国”“保卫和平”字样的保温杯。官兵立功受奖,他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敲锣打鼓将喜报送上门,拥军足迹遍布全县12个乡镇。

张日平有一本5厘米厚的“拥军日记”,里面记录着本镇村现役军人、两参老兵、烈军属的详细家庭情况。邻居陈初兵的儿子陈国彪在新疆服役,家里房屋受灾破损,他第一时间上门帮助对方搬砖挑沙无偿修缮;同村士兵李彪担心退役后的出路,他鼓励李彪安心站好最后一班岗,并帮其联系工作岗位……张日平说:“没有共产党领导亲人子弟兵解放了新中国,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。现在国家富强了,农村也脱贫致富了,千万不能忘了咱们的亲人子弟兵,他们依然还在坚守岗位,辛苦训练,保家卫国!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“拥军精神”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,让红色基因和拥军美德在家族中代代相传。


"));
"));

|

主办单位: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联系电话:0715-8182290 地址:咸宁市咸安区太乙大道36号"));

政府网站标识码:4212000059 鄂公网安备42120202000259号

九游游戏下载的技术支持: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

主办单位: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

网站地图